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7的文章

臨床常用的回饋模式

圖片
1. 三明治法:鼓勵、批判、鼓勵。這是最常見的回饋模式。但是較為偏向教師單方面的回饋。 2. Pendleton's rules:由學員先進行自我評估與回饋,再由老師引導學員的雙方面回饋模式。 確認學員準備好接受回饋 先讓學員評論評量的內容 學員自我評估表現良好之處 老師加強其表現良好之處,並討論表現良好所需之技能 學員自我評估可改善之處並分析其他的作法 必要時老師建議可行之作法 老師與學員共同研擬改善的行動計畫 3. ECO 模式(emotion, content, outcome):教師引導學員接受回饋的步驟。 Step 1 focuses on acknowledging and exploring the emotional reaction to the feedback received.  Step 2 aims to clarify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feedback as it relates to the trainee’s actual workplace performance.  Step 3 seeks to confirm the trainee’s identified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eds and coach the development of an outcomes plan to meet the needs and improve performance.

Effective Feedback 有效的回饋

回饋的內容必須要具體,且應該聚焦在任務本身而非個人特質。 回饋也必須要與學生個人的目標有直接的連結。 回饋不能貶低學生的自尊,也不能僅有讚美。 對於較有能力的學生(high achievers) 應該以引導而非直接回饋的方式來強化學習。 對於正在執行複雜任務的高能力學生,延遲的回饋或許更有效益。因為有學說認為,對於這樣的學生,應減少他們正在執行任務時被中斷。 高能力的學生有時也能從簡單的檢驗式回饋(例如:正確或錯誤)中得到效益。 對於有學習動機的學生,給予具挑戰性的促進式回饋 (challenging facilitated feedback),更能讓他們獲益。 若要達到真正有效 (effective) 的回饋,臨床教師必須培養醫學生在「行動中反思」(reflection-in-action) 的能力。 要有「行動中反思」的能力,必須先具備自我監督 (self-monitoring) 的能力,而且有臨床教師的回饋來協助。 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整合性的方法來營造臨床教學回饋的風氣。 在醫學訓練的早期,就將回饋技巧納入醫學生的訓練中,例如同儕回饋,讓醫學生能夠擁有具體的回饋經驗,才能夠達到逐步改變教學風氣的目標。 臨床教師也要能夠把握每次回饋的機會,即使是在最終接段的高階評量 (high-stake assessment) 時。 臨床教師們必須將回饋是視為一個支持性的連續過程,而不只是一連串彼此毫無相關的事件。用持續的方式,才能讓回饋發揮最大的效用。 Medical Education 2010: 44: 101–108